第九章 养生保健

health preserving

 

第一节 概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养生之道

第三节 四季养生之道

第四节 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

 

   养生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养生手段主要有哪些?

   本章学习目标:

 中国养生特点

 四季养生的方法

 太极拳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 概 

conception)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的生动体现,是祖先世代相传约俗而成的一种东方文化的形象化表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发明创造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历史悠久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我国是一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被各民族群众深深喜爱。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各具独特的风格,种类繁多。如武术、太极拳、太极推手、木兰拳、导引、气功、搏击、舞龙、舞狮、划龙舟、围棋、象棋、各类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都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它们以健身养生为主,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为特点,兼有表演性和技击性,在运动中讲究“内外之合”,主张“形神兼备”,重视表现“精、气、神”,着重在表现姿态的境界中显示人格。经常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锻炼能收到健身养生、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祛病延寿、防身自卫、锻炼意志、健全人格等功效。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兴趣性高、易于普及,很多项目,如太极拳、木兰拳、推手等不受场地、器械、天气等条件的限制,易于普及,是坚持终生体育运动的好项目。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民族性 (character of people)

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民族性的健身运动形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格,兼容着各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丰富的内涵,是体育与音乐、舞蹈、诗歌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创造这类健身运动形式的民族群体性格,如我国的武术:太极拳、少林拳、木兰拳等,中国象棋、围棋、舞龙、舞狮、划龙舟、搏击、射箭、赛马、抢花炮、秋千、跳竹竿、木球、采珍珠、响射、射弩等。它们经过了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始终保留着原创时中华民族的印记,它们流行于各民族之间,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此又具有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流派。宣传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性 (traditon)

 民族传统体育无论其竞赛规则、活动方式和活动功效,都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积累的健身经验的结晶,并经历了千百年的延续、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性决定了它所具有的生命力与实效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前高校中和社会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三、健身性 (bobybuilder)

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身体运动的形式进行的。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着一定的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通过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使人的体能得到发展,体质有所增强,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例如像武术、太极拳等运动项目,通过经常锻炼,它对人的健康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四、普及性 (popularity)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56个民族长期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创造、遵守、维护和时间的健身运动形式,活动方式简单易行,功效显著。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中,80%的锻炼内容都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很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要求远低于竞技运动项目,易于普及发展。

 

五、教育性 (education)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早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舞蹈和体育的形式实施的。在没有文字和书本的情况下,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口授和身体活动的模仿。人们基于生产和活动的需要,把生存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因此,原始社会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体育是原始教育的主体。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文明。

 

六、继承性 (inheritance)

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据中国体育博物馆和中国体育局文史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统计,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0多种,汉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300多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多数的是以健身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革新发展。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继承中求得发展。

 

七、终身性(lifelong character)

 民族传统体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健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终身体育的作用与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木兰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显出它们的独特魅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职业和层次的人均可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不同项目,根据自身的条件,因人制宜地进行科学锻炼,达到健身强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养生之道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to preserve health )

 

  中国养生之道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世界,由于它的兴起和发展与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密切相关,因而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中国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探究,学者傅好娟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ystem)

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思维是认识的基础。了解中国养生的特点,必须抓住最基本的东西。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过程和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养生学术之中,同时是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思想的灵魂。哲学与科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升华。一个民族的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是这个民族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国人长于辩证思维,把自然和生命都既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看作是各种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以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多方面的相干关系中去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自古以来,以预防疾病、保健延寿为宗旨的中国各家养生理论,无不用天人相与、形神一体、全息运动、过程调控的观点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用阴阳形气学说、经络脏腑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从而把精、气、神作为人身之三宝,确立了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益气养形、积精全神的养生原则。这一理想与西方立足实体病因、病理的防治理论完全不同。

 

二、悠久的学术源流 (lo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phere)

 “往古之人居禽兽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 移精变气论》),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保健活动。相传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 五蠹》);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淮南子  修务训》);其后彭祖寿考之土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淮南子  刻意》)。可见在周代之前,已有食养、药补、行气、导引之术风行。春秋战国之际,学术界出现了万壑竞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周易》阴阳,老子道论,《管子》的精气学说,孔子的自我调摄,荀子的“治气养心”理论,子华子强调运动的主张,《吕氏春秋》会聚诸家,《皇帝内经》总其大成,均为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汉晋以后,医、道双水分流,稀、儒自成体系。极大地繁荣了中国养生的学术园林。道家宗老庄、自嵇康、张湛、葛洪、陶弘景以来,均注重养神炼气,并配合导引、服饵。医家遵歧黄,自越人、张机、华佗、孙思邈以降,皆提倡调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并配合行气、引导、按摩、药补。释家养生术于汉明帝时随着佛教的传人始有流行。安世高译上座部禅法,宣扬调息、止观的坐禅方法。支谶译《道行般若经》介绍心色皆空的理论。其后有达摩《楞加经》、慧能《六祖坛经》等,均主张清净养性。儒家宗孔孟,强调日常生活的调理,并与道德修养和社会思想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特点。各家之中,尚有众多流派,皆殊途同归。

 

三、全面的饮食护养 (overall dietary maintenance)

 当代流行的饮食观多注重成分的分析而略于综合的调理。于是亦有人为“营养”的积累和讨厌的肥胖而忧心忡忡。食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不从微观的、个别的、静止的成分出发,而从宏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形、色、气、味等性能概念出发,利用这种不同方式的特性来调和阴阳血气等不同方式的生命过程,从而达到保健和医疗的目的,这是中国养生学术在饮食理论方面的重要特点,也是与现代西医营养学理论的根本区别。早在《周礼》中记载有“食医”,负责调理饮食,“主护养之道”。《内经》中就有“五谷为羊,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和五味入五脏、饮食宜节制的观点。中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饮食的选择要全面配合、因人制宜、无味调和、寒热相宜。并要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节。食物的烹调宜熟、软、素、淡。进食须按时有序、注意节制、情绪安宁、专心致志。并宜温暖、忌生冷;宜细缓,忌粗速。食后须摩腹、散步,并忌过劳和恼怒。如《勿药元诠》中说:“怒后勿食,食后勿怒。”病人的饮食须按病情的寒热虚实来辩证选择。把饮食用于治疗疾病也称作“饮食疗法”。此外,还需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禁忌。从上述众多方面来进行全面的饮食养护,是中国饮食养生的又一特点。

 

四、整体的自我调摄 (overall selfnourishment)

 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从小身体衰弱,年轻时经常患病,后来竟活到80岁,他的长寿秘诀是有规律的生活,严格的作息制度。佐生科的评述是“他的全部生活都按照最精确的天文钟作了估量、计算和比拟”。中国养生之道也非常强调“起居有常”,但又同时主张“法于阴阳、和于四时”。即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和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空间、时间的移易,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并根据年龄、体质、地域、环境、习惯、条件的不同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此外,还从起居、衣着、居处、劳作、睡眠、房事、旅行、精神、心理、情志,甚至沐浴等各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巳时调摄法、每日调摄法、起居调摄法、睡眠养生法、情志调摄法、自我心理疗法等, 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均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此外,值得指出的是,流行的西方观点认为,畅怀纵欲可以免除精神的压抑,因此有利于健康。这种观点也许适应其民族特点和体质条件。而中国的各家养生理论却无不强调节制房事、爱精护神。并主张“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形气精神的保养关键在于“无损”。《洞神经》说:“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不损以为有补卫生之经”。《神仙传》说:“羊寿之道,莫伤之而已”。不损、不伤的关键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这就构成了整体的自我调摄的理论基础。

 

五、辩证的药物利用(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for drug use)

 当今世界,在现代医学领域里,正忧虑药物疗法的不景气现象,面对许多药源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束手无策,许多化学性药物不仅效果不显著,反而对人体有害,如反应停事件曾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20世纪70年代日本发生的smon事件也曾轰动全球。中药属于天然性物质,有许多本身就是食物,药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理,它们在中医辩证论治理的指导下,发挥着神奇的功效。目前欧美饮食界提倡吃花粉、蚯蚓、蚂蚁、红茶菌等,日本医学界在东京开设中国药膳饭店等,无一不是当代掀起“医学走向自然界”和“中医热潮”的一个侧面,早在《内经》中记载有延年益寿的药方,《神农本草经》把保健抗衰的药物列为上品。《神仙传》和《古今医统》中记载孔安国在海滨遇上一位渔夫,见其与众不同,进而相处,才知道他是原来越国的宰相范蠡 。后来范蠡 授他“秘方服饵之法”。得传者“寿皆百岁,面如童颜”。中国历代文献所载保健延寿药方药膳方不下万种,这一巨大宝藏为所珍奇,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中国养生之道对于人类的保健益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四季养生之道

(the way to preserve health all the year round)

 

  四季养生之道,在学术界和民间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北京羽维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对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四季养生的原则 (the principles of preserving health all the year round)

 春季是阳气上升,发育万物的季节,春季的养生,在于吸收春阳和暖之气,以助生理机能的生发,以顺应春之阳气,活动肌肤,舒展筋骨,协调五脏六腑,春季保健要注重协调阳气抑制肝阳上升。

 夏季是万物茂盛的季节。夏季的养生,在于吸收夏长华实之气,应增强脏腑活动,促进气血流通。炎夏要强化心脉的功能。以促进血脉循环,血脉贯通。

  秋季是萧瑟的季节。秋季寒气逐渐上升,阳光下降。因而,肃秋宜收敛神气,特别应润养肺气,霜降之后,更要注重协调气息,可缓解秋凉对人的不良影响。

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此时人们应防避寒气,多沐浴阳光。摩擦肌肤,活动躯体肢节,在冬季人们要特别注重肾脏、筋骨、肢体的保养。

 

二、春季全养 (nourishing yinyang in spring)

 春回大地,冰化雪消,枝头叶青,大自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人们易患感冒和其他疾病,旧病也容易复发。春季的养生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全面考虑。衣:冬去春来,人们往往急于脱去臃肿的冬装,但应防止春寒致病。对中老年慢性病人、体质虚弱者来说,春季更宜注重防风保暖;食:应注意摄入含蛋白质、糖和各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避免过早食用冷冻食品;住:要注意室内外的卫生清洁,空气要流通,并注重居住环境的绿化;行:春暖花开正是旅行和舒活筋骨的大好时机,此时,应加强适当的锻炼。

  健身圣典:

  早卧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早起早卧,与鸡俱兴。

 

三、夏季养阳 (nourishing yang in summer)

 夏季炎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排汗较多,人为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通常采用避暑纳凉,多食冷饮,而忽视了阳气的保养。因此,夏季养生着重养阳,应该注

意以下六个方面:

调精神:重在精神调摄,遇事应泰然处之,切忌大喜大悲。

慎起居:起居应做适当调节,清晨应早起。

节饮食:注重饮食调节不能饿极而食,饮水也不宜过多。

巧运动: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

重食疗:常食公鸡、大枣、胡桃等食物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能。

借药治: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物来养阳度夏。

 

四、秋季防燥 (preventing dryness in autumn)

 秋高气爽的秋天带给人们适宜的气候之外还带来一生“燥”情,秋天人们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现象增多,为防“燥气”伤人,首先要加强锻炼,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其次要注意工作与休息科学安排,活动量不宜过大。还要注意饮食调摄,可多喝水、淡茶、豆浆、牛奶等饮料,多吃萝卜、蕃茄、梨等润肺生津的食物。

 

五、冬令进补 (nourishing tonic in winter)

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冬季进补的习惯。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扶正固本,能使体质强壮。现代医学也认为,进补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代谢率,但祖国医学一直强调“虚则补之”,只有身体虚弱才需要进补,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反而会因为进补不当而带来负面效应。近年来,美国曾报道一种“人参滥用综合症”,病人兴奋、失眠、神经过敏等,突然停服人参后,引起低血压、两手震颤。可见,进补不是人人都需要的。

健身圣典: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第四节 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

(the effect of taijiquan exercise on health preserving)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古代养生保健宝贵经验的结晶,是极其难得的一份文化遗产。随着古代科学研究的深入,太极拳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疏通经络 (dredging the channel)

 经络是人体内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系统,是中医辩证论治、按摩、针灸、气功的基础也是太极拳养生保健的依据。古典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以纵贯全身的“十二经脉”为主体,结合与十二经脉发生纵横联系的“奇经八脉”。这些细小的“脉络”,构成一个统一循环无端网络体系。在人体正常情况下,它有营养全身,协调阴阳作用,在病邪入侵情况下,有抵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 太极拳强调放松,在缓慢行拳运动中,能充分疏通人体经脉和气血,使经脉气血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作用。事实证明,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使经络渠道避免发生故障,保持通畅透达,防止或减少疾病。

 

二、增强免疫 (improving immunity)

 人体中脾脏、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免疫球蛋白)会经常受到大量病毒、细菌的侵害。如果一个体质差的人,一旦让这些病毒侵入机体,使人体免疫系统失去抵抗能力,容易发生各种大小疾病。因此,加强人体免疫系统。激发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太极拳可以起到药物不易达到效果。国外学者实验表明,坚持练习15分钟太极拳者,比一般健康人的免疫细胞有明显提高。国内学者试验也证明,打一套5分钟以上太极拳,可使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增加0.116mg。

 太极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主要原因是太极拳运动量是符合人体正常所需要的活动。人到中年各种内脏器官功能逐步退化。如果继续进行大运动量锻炼,显然加速人体各器官老化。太极拳运动轻松自如,缓慢柔和,它适合人体自身生理变化状况,缓慢的动作对人体内脏器官工作起到减少磨损的作用,不会对身体各器官产生任何副作用和危险性。更主要它能消除紧张、保持情绪稳定、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调节心理 (regulating psychology)

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健康是在生理和心理状况二者互促的良性循环中得以保持和增进的。太极拳不但继承了古代通过“静”来“养性”的养生保健传统,又有所创新,将“静”溶汇在通过躯体运动来养生的武学中去,使心理健康所需要的“静”与生理健康所需要的“动”,和谐地统一起来。通过动静结合,使“动”更加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要求,成为适当的一种运动。通过动中求静,使“静”更易“入静”,效果更好,成为功效良好的心理营养剂。

 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深长而有节奏地与缓慢动作紧密配合,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气体交换,使大脑由于供血增加,得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从而促进大脑中能量供应的再合成过程。可见,太极拳的入静状态结合它特有的呼吸运动,对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思维功能改善,延缓大脑思维迟钝的特殊的功效。

 

四、延长生命 (prolonging iife and promoting longevity)

 所以,太极拳运动以静为主,静动相兼,呼吸深长,杂念难以产生。在心情平和和空气清楚的地方经常练习太极拳,把自己身心放置于大自然之中,使之生产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果能把这种心情心态自觉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那么就一定能减少许多不良情绪对心理的压力。众所周知,长寿之道的法则总和就是使人体一切自然化,运动和休息、饮食和睡眠、心理和体表都趋向自身生物钟运行点上。把太极拳作为一项生存之需的特殊“饮食”来对待,每天练习,天长日久地坚持下去,细水长流,并根据年龄情况不断修正其运动量,在休息之际运用书画艺术来充实自己,养成这种有动有静的生活方式,必然可使人健康长寿。

  

资讯窗: 除太极拳外,传统的养生锻炼手段还有气功、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等,现行的方法如木兰拳、健身操、无极健身球等。

 

实践与探索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通过练习简化太极拳,提高免疫、平衡能力,增加关节运动的幅度,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规律,使养生生活化。

 

小结与思考 ( brief sunmary and thinking)

  提供保健指导、医疗、医师信息介绍中老年养生保健方法指导人们营造天、地、人和谐人居环境

 思考题

  1. 中国养生有哪些特点。

  2. 四季养生有哪些注意点。

 

本章网站:

 

  http://www.chinahaetheare.net   中国养生保健网

 http://www.2100cn.com/index.htm 中国绿色健康网

 http://www.esary.com            三圆养生网

 

参考文献:

  1. 体育保健学编写组.  体育保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顾留馨.太极拳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3.孙绪生.太极拳套路结构与传统阴阳学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董纪文)